网站首页 数字时代 红色研学 时代楷模 行业先锋 文化领航 美丽乡村 非遗传承 海纳百川 英雄故事 历史印记 春风纪实 供销合作

做好非遗传承“文章”守护民族精神根脉

发布日期:2024-03-17 浏览量:54 

13.jpg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近些年来,从昆曲、京剧、端午节,到珠算、中医针灸、二十四节气,我国多项非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成为全人类共同保护和记忆的文化遗产,极大提升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也打开了我们更好了解自己这个民族的宝贵窗户。一个个动人的非遗,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强起来的生动图景。

聚焦筑巢引凤,让非遗文化“火”起来。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工作提到新的战略高度。

非遗人才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人、赓续者,只有积极选树,使其站位舞台中央,才能有效改变当下部分非遗文化边缘化现象。为此,须加强非遗宣传,讲好非遗故事,选树榜样典型,鼓励文化名人、退休教师、文化志愿者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在全社会营造保护非遗、重视非遗人才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在队伍组建上下功夫,制定专门非遗人才招引政策,破除唯学历论、唯资历论、唯论文论、唯奖项论等倾向,通过专业论坛、专门走访、专题研究等方式,不拘一格降人才,培育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扩大非遗效应。凝聚青春力量,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非遗人才工作可谓思绪繁多,细枝末节处更需格外严谨细致。为此,各地区要充分发挥“牵线搭桥”作用,打破非遗人才与各类平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实现“1+1>2”的效果。如今,“80”“90”后青年传承非遗手艺比比皆是,传播非遗文化更是棋高一招,他们把当下流行的“国潮”“Z时代”“直播”“手绘”“实景体验”等新元素融入文化遗产,以更鲜活、更可触摸的方式,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要搭建“青春桥梁”,依托本地职业院校,聘请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及劳模分别领衔负责工作室,并与学生开展结对传授,为年轻群体展现古老技艺的大美无言。同时,为青年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文化涵养土壤,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非遗,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事业中贡献青春力量,推动其在“择一业终一生”的接力坚守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转自小红书白梦学姐)

文章来源:本站  文章编辑:东方红 

上一篇 :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